拥抱青春,拥抱梦想
长春应化所 刘丹
相信每一个人小时候都会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家长们总是带着期许,慈爱地看着还不懂何为“梦想”的我们歪一歪脑袋,转一转眼珠,说,“我想当作家。”,“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老师”,“我想当军人。”……而童年的我,却是大院里最没出息的那个孩子,因为我羡慕的仅仅是楼下的那个司机。我常常幻想,某一天我能开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带着我的父母去四处转转。
后来,不知为什么我有了这样的印象:梦想必须是宏大的,必须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于是我也学会了歪一歪脑袋,转一转眼珠,说,“我想当画家”,于是我满怀着热情随处胡乱地涂鸦,即使因为弄脏了墙壁挨了打,却仍旧乐此不疲;“我想当舞蹈家”,于是我踮起脚尖拎起裙角,硬生生地下腰劈叉,抻得哭红了鼻子却仍旧笑容满面。
再后来,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样,“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我迷迷茫茫、懵懵懂懂地成长了起来。在不算长的路途中,我发现,我依然有许多的梦想,只不过它们变得越来越贴近现实。它是一纸录取通知书、是一份就业协议、是一个伴侣、是一套房子、是一部车子……古人说,“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眼看就要从弱冠之年奔向而立之年了,不禁有些疑惑,以后还会有些什么梦想?
十年前,“三十而立”的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中写道:“真盼望在我四十岁之后,有很多问题,真的已经不惑了。”新书《幸福了吗》于2010年发布,不惑之年的白岩松诚实地说道:“我对自己抱歉,我做不到对很多事情不惑,甚至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比十年前更不明白。”如此睿智的人尚且不能做到四十不惑,我呢?难道一直到三十岁、四十岁,仍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不禁有一种想不明白、活不明白的慨叹。
前几天的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位美国人,她叫Joyce,是一位科学家的妻子。她的工作是教残障儿童识字。她们六个人一个团队,工作非常辛苦,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还需要不断地与挫败感进行抗争。我问她,“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她开怀地大笑起来,“怎么会呢?没有人会向往这么艰苦的工作。可是孩子们需要我,这是我的价值,也是工作的意义,所以我必须坚持。”
我忽然感到释然了。是啊,被需要的才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快快成长,为梦中那份期待去打拼;而当成长的那一天终于到来,却又发现梦想离现实很遥远,于是悲哀、沮丧、自怨自艾……
可是,我们真正成长了吗?我们真的理解梦想的含义了吗?我想,当急躁化为动力,当稚嫩变为成熟,当血气方刚凝结成冷静的目光,当激情澎湃沉淀成睿智的思考,我们才真正地长大。人的成长总是需要蜕变、需要选择、需要放弃的。一个成熟、有勇气、负责任的人应该学会取舍。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最需要的工作,因为被需要的才是有意义的。而有些梦想,不得不被搁置被放弃,这是令人不舍的。可是也许某一天,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的实质和我们现在所做的出奇的一致:它们都是体现价值的方式。所以,年轻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平静;去一分贪婪,多一分知足;去一分索取,多一分给予。踏踏实实地迈出一步又一步,用他人对你的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这难道不正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吗?
最后,愿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且行且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