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耕耘者
长春应化所 赵琪
面对着高楼拔起、大路通天,谁会想起什么人一砖一瓦不畏艰难?
面对着颗粒满仓、牛羊成群,谁会想起什么人一锄一镐辛勤耕耘?
是他们,那些光环背后的人,那些欢呼声来悄然退后,困难在前又迎难而上的人,那些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之中仍然固守清苦与寂寞的人,那些把最美好青春年华都献给这片土地的人,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平凡而又伟大的科学工作者,他们是共和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者!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开学典礼上潘维博士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中关村的西北方向,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罗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高能物理及原子弹不同,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胸有成竹,满腹经纶的专家领军撑腰,就靠刚从学校出来的这些年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1998年11月21日,中国的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发射中心升空,到2002年神舟三号发射升空,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有一位工作人员,1998本科毕业,一进来就负责遥控保障软件的编写,那是个决定飞船能否安全返回的关键性软件。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甚至没有一个可用的程序、文档。中国飞船能否回得来,就全看这25岁的小伙子了。他拼命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没日没夜,他把软件做了出来,但结果却发现有问题,近三年的劳动成果全被推翻。他伤心得一个人躲在机房里放声大哭。只剩下几个月了,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走进机房都见他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任务完成了,他的身体也垮了,他得了肾积水,经常疼得满头流汗。这时,中国第一次飞船发射开始,一切全新,谁也不是内行,有许多软件只有他一个人会发指令。医生护士把他从医院抬到指挥大厅,边输液边打键盘,在担架上坚持了几天几夜。
也许你会说他们会有高昂的报酬,可你是否知道,正是这些连生命都不顾的年轻人,他们的月工资只有1300元!而他们的身边就是中关村科技园,这个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财富传奇的地方!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又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信念?已不需要过多的赞美和称颂,也不必仰视那不可企及的高度,他们怀有的只是最简单甚至卑微的念头,在茫茫的大军里,我只是渺小的个体,也许我所做的工作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能分辨,但是哪怕只有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希望这工作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样的情怀,朴素而深沉,真挚而久远。
但是它却来源于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生于斯长于斯,寄深沉的爱恋于斯!因为这种爱恋,多少人用心血和骨髓维持着一个国家的生命,无论我们的国家是贫穷、动荡还是危机重重,他们都用生命爱着这个国家,为它的独立和富强呕心沥血、奋不顾身。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的名字或许将永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共和国的耕耘者!人民会忘记一些事情,但将永远记住和尊敬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祖国生死攸关的事业甘愿做了螺丝钉,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灌溉了共和国的土地,他们不屈不挠,忠贞爱国,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神话!
他们知道祖国需要他们,人民需要他们,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需要他们!他们甘愿俯下身躯担起这一份重任,而正是无数这样的身躯艰难托起多灾多难的中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而现在,我亲爱的朋友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召唤我们时,我们是否也会毫不犹豫地俯下身躯,坚定地说一句: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