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人
长春光机所 周生龙
你也许会说
你毕生研究光探寻光的秘密
以光照亮共和国绚丽的彩图
你翻译英德法日俄五种文字
却常为科研所的同仁甘尽义务
蒋筑英,你并未离我们远去
你的生命正在祖国的事业中延续
如果说你是平凡中的英雄
不如说你是一粒种子落进沃土
我听见风在歌唱云在飞驰
浩浩乎神州一株株挺立的大树
这是一首赞颂蒋筑英的诗。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经历过特定年代的历炼;他,曾经是师长和同事们言谈中的骄傲;他,曾是长光所第四研究室代理主任、副研究员。然而,他却英年早逝。作为共和国的一段隐痛、抹不去的伤痕,他的名字时时被提起。
蒋筑英打动我的地方实在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要追溯到1982年,那一年是长春光机所成立30周年。这一年里,蒋筑英日夜忙个不停。为了尽快建立一个全国一流的大型实验室,同事们眼看他高大的身影日渐消瘦。蒋筑英的同事,长光所研究员冯秀恒在回顾那段往事时曾这样说:我爱人看到他就说:“老蒋,最近你咋这么瘦呢,脸色也不好,是不是有点啥毛病啊?”他指指右肋就说:“就是这块儿有点疼。”
第二件事发生在1982年6月13日,蒋筑英出差到成都。飞抵成都的当晚,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任务,他不顾自己的疲倦,召集工作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点。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三段路程到达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6月14日深夜,他终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一颗追求光明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终年43岁。
两件事虽小,却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蒋筑英——这追光的人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从新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的建立到彩色复原质量的新方案,蒋筑英洒下了无数汗水,成绩斐然。他,是新中国科研战线上最可爱的人!
蒋筑英一生坎坷,虽然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党的事业是永存的”。在长光所的二十年里,他从一名学生成长为副研究员,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地工作。虽无一官半职,他却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聂荣臻元帅为他题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在长光所,蒋筑英像很多人,很多人像蒋筑英。翻开长光所的史册,不难发现,长光人对祖国的光学事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这成绩的背后,有多少人常常缺席家长会,常常四处出差有家不能回,常常是一大早就上班到深夜才回家。然而,大家没有抱怨,因为我们和蒋筑英一样,都是追光的人!
在建党90周年和5.4青年节的日子里,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我想蒋筑英的事迹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依旧具有重要意义。蒋筑英虽英年早逝,但人生的价值不是用年岁来衡量的。他活着,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存在;他逝去,也像一颗耀眼的新星陨落,在祖国的万里长空划出一道强烈的闪光。这闪光,将留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