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研学基地揭牌仪式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吉林西部大安示范区内陆盐碱生境河蟹产业技术现场观摩会在镇赉县举行。
盐碱地治理是松嫩平原西部生态恢复、粮食增产的一道难题。自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政府共同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吉林西部大安示范区作为黑土会战7个万亩级示范区之一,始终致力于吉林西部盐碱地全域化、精准化、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推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和强化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作为吉林西部大安示范区重要的依托平台之一,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建立了苏打盐碱水型蟹种培育、成蟹大水面养殖、盐碱生境稻蟹共作等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文波龙介绍,研究站尝试将滨海氯化钠水环境下孵化的蟹苗转至内陆苏打盐碱生境,通过适应性驯化、分段式培育等方法,培育成“耐盐碱”蟹种,再利用本地蟹种开展成蟹的大水面和稻田养殖。今年,全县螃蟹养殖面积从去年的15万亩扩大到30万亩,预计可产螃蟹600万斤。
在位于镇赉县的吉黑蒙水产交易市场,刚刚捕捞上岸的大闸蟹经过称重、分拣后,被发往全国各地。交易市场负责人、镇赉县汇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强大的技术支持,我们公司自己孵化的蟹苗已经养成成蟹,品质和肥度都特别好,特别受市场欢迎。”
镇赉县副县长孙宏宇介绍,镇赉县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域内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未利用地和水面的盐碱问题也很大,自携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依托“国家队”科技力量和“一江三河”泡泽密布的生态优势,将水产与水面、水稻有机结合,让“小螃蟹”正在变成大产业。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责编:丁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