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吉林广播电台】“雨季精准施肥”助吉林西部盐碱草地“复苏”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2-08-24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近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区草地模式“退化天然盐碱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现场测产会在白城大安市姜家甸草场举行。

  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杨昊谕,对退化天然盐碱草地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升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目标进行了系统汇报,并详细介绍了已开展的雨季精准施肥、植物生长刺激素增效氮素吸收和根系活力提升养分高效吸收等技术的工作进展和成果。

  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实地考察了退化天然盐碱草地生产力提升示范区,并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对照区域羊草株高48.8 cm,干重0.55 t/hm2;示范开展的退化天然盐碱草地“雨季精准施肥”技术和“植物生长刺激素”技术实施当年羊草生物量显著增加,平均株高分别为57.1 cm和54.6 cm,羊草干重分别为2.21 t/hm2和1.26 t/hm2.草地生产力由原来1.94 t/hm2增加到3.44 t/hm2和2.49 t/hm2.

  专家组对示范区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退化天然盐碱草地恢复是松嫩平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方面,雨季精准施肥等技术快速实现了草地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升,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有利于大面积实施推广。

  大安市林草局李会清局长介绍了大安市草原资源情况,回顾了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十余年共同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产能提升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高度评价了示范技术的高效性、持效性、推广性。并希望能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继续深入合作,不断优化技术,共同推进吉林西部退化天然草地生态功能恢复,早日实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大安、洮北、长岭等地区针对不同土壤条件和草原类型同步开展了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技术示范与推广,优质牧草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升效果明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吉林省正在打造“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千万头肉牛工程”,中科院黑土会战草地提升模式以草代粮、以草养畜对吉林省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