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民日报】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发布国内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1-07-13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黑土地白皮书。

  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水稻、大豆年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高比重,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科技创新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根本途径,而科技创新需要对黑土地有科学的认知作为基础。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此次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是中国科学院基于40多年对黑土地的研究成果,并融汇国家相关部委的调研数据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形成。白皮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黑土地,明确了黑土地涵盖的土壤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指出了现阶段黑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用好养好”黑土地应开展的创新性工作和科技攻关方向。这部白皮书既是对东北黑土地基础数据的归纳总结,又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已有科技成果的凝练。

  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黑土地白皮书的发布,能够让全社会对黑土地有明确的科学认知,使全社会共同形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合力,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宝贵资源,同时也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今后,中国科学院还将通过白皮书方式及时发布在保护利用东北黑土地方面的研究进展。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对于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将农业研究列为工作重点领域,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动员全院力量开展攻关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国家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服务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全院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布局,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在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的同时,还与黑龙江省签署了共同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框架协议。“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科院在系统总结“黄淮海”“渤海粮仓”等农业科技攻关重大任务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所长期科学研究和技术、数据积累,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一区合作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截至目前,中科院与黑吉辽三省已签署了科技会战框架协议。

  《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主要内容简介

  白皮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全球黑土地分布、东北黑土地的土壤类型。全球黑土区总面积占陆地面积不足7%,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度的北美洲中南部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区、中国东北地区、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区等四大黑土区。我国东北黑土地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区,涉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全部、辽宁省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我国东北黑土地主要有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等6种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依次为暗棕壤、草甸土、黑钙土、黑土、白浆土、棕壤。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西部及黑龙江省西部,暗棕壤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白浆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麓岗平地和河谷台地,草甸土在东北黑土区均有分布。

  第二部分为东北黑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进程。过去2000余年,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利用经历了波动扩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20世纪前东北黑土地小规模局部开发时期。从公元前16世纪至清代经历了渔猎游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近代垦荒长期而缓慢的开发利用历程。二是20世纪东北黑土地进入大规模移民和大范围土地开垦阶段。20世纪初至1948年,东北黑土地进行了大规模掠夺式开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保护和利用黑土地做出系列部署,在科技助推下,农业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三是2000年后进入农业现代化新时代。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黑土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有关部门、东北地区省(自治区)政府实施了系列黑土地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项目,但“用好养好”黑土地仍面临压力。

  第三部分为现阶段东北黑土地的变化。受人类长期干预及全球增暖的影响,全球黑土地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土壤结构和蓄水能力等均发生了变化。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与世界其他黑土地相似的变化特征,同时也存在部分差异性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耕地增速趋缓,森林面积增加;坡地开垦导致土壤侵蚀加剧,黑土变“薄”;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元素衰减,黑土变“瘦”;土壤结构改变与蓄水能力下降,黑土变“硬”;生态服务功能较1990年前有所下降。

  第四部分为对黑土地变化的科学认知。黑土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黑土地问题研究正成为土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地理学、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热点,并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进展可以归纳为人类大规模干预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气候变化加剧黑土地的退化、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阻控黑土地退化有赖于科技创新等四个主要领域。

  第五部分为依托科技创新,“用好养好”黑土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黑土地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一,建立了一批黑土地保护模式和示范区,提出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第二,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了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第三,构建了中国科学院海伦站、沈阳站、三江站、大安站、辽河源基地等17个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基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观测台站组成的东北黑土地监测研究网络。未来“用好养好”黑土地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为五个方面:构建黑土地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平台,摸清黑土地本底状况,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样板,推进黑土地高质量发展;完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引导保护利用发展方向;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