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宁夏日报】宁夏阅海湿地退化区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0-07-03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video:记者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佟守正到宁夏阅海国家湿地公园采访]

  6月24日,记者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佟守正到宁夏阅海国家湿地公园采访,期间,公园管理站副站长范晓明驾船带我们登上一座生境岛。但见炽热的阳光下,成群的燕鸥低空盘旋,佟守正一旁小声叮嘱:“有燕鸥在孵卵,咱们看一眼马上离开。”据同行的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试验室培育基地王磊副研究员介绍,去年岛上尚未有水鸟筑巢痕迹,今天岛体内已分布数十处巢穴,并均存有1至3枚正处孵化期的普通燕鸥鸟卵,这一变化证明了“阅海湿地典型退化区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佟守正(左一)和学生张洺也现场介绍情况。

  佟守正长期从事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现为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扎龙湿地芦苇群落对水文地貌条件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等项目。2017年底,宁夏科技厅发布了2018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宁夏退化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申报了“宁夏阅海湿地典型退化区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项目于2018年3月经宁夏科技厅批准成立,将于今年年底结束。

  阅海湿地是在清淤除坝、水利连通等工程实施背景下演化而成的湿地系统,随着时间推移, 良好水质维持的难度加大,鸟类栖息筑巢小生境缺乏。近年来,在宁夏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下,退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得以恢复,但由于湖泊水域面积广大,现有的湿地植被受风浪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净化功能减弱、水鸟栖息地丧失、污染态势加剧等一系列功能退化问题。

  自2018年阅海湿地水生态恢复项目实施以来,研究团队从3个方面展开了恢复工作。

  针对阅海湿地污染因子不明,时空变化不清等问题,宁夏大学教授璩向宁、何彤慧总结长期累积研究经验,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开展了阅海水体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和阅海底泥污染评估研究。

湿地水体采样。(资料图片)

  阅海湿地公园内水域面积广阔,但适于水鸟、特别是一些鸥类水鸟的繁殖场地并不多见,为此,湿地公园管理部门曾采用掏探底泥、埋设石灰构筑生境岛等方式构建以燕鸥为主要对象的产卵场。但由于区域气候干旱少雨,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造成土壤表层盐渍化板结现象严重,燕鸥等鸟类无法稳定适用该类产卵环境。佟守正综合多年珍禽栖息地修复经验,采用了岛体表层土壤物理结构重建、湿地微地貌改造等技术,努力改善区域内水禽栖息繁殖生境,提升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恢复前的生境岛。(资料图片)

恢复后普通燕鸥产卵场。

  因为阅海湿地公园内植物根系多受水体冲击侵蚀,倒伏、飘移等问题日臻显现,同时深水环境胁迫已超出植物耐受临界值,由此引发的植物死亡问题也愈加严峻。植被恢复成为阅海湿地水生态恢复的一个难点。为此,佟守正等人依托无污染防腐围栏构筑、分层营养生态基质填充等技术,尝试解决深水区植被定植困难以及萌发率低的恢复技术难题。“我们就想通过项目研究,促进人工辅助恢复系统向近自然恢复方向快速发展,完成宁夏湿地生态恢复示范。”佟守正说。

试验区植被开始繁殖。

  范晓明告诉记者,湿地恢复不单单需要技术,更需要系统工程。湿地水生态因子辨识、植被快速恢复、水鸟栖息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工作能够推广,将打破以往湿地恢复多停留在增加水量和景观修复的传统方法,实现退化湿地生态功能的修复与提升。(宁夏日报记者 魏萍/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