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2015-06-08 第5版 创新周刊) ■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王超
王利祥
长春分院与长春客车厂对接
中国政经版图上,也许从未有一块土地像东北这般寄托着国人沉重的家国情怀。
2015年全国两会后,李克强首次离京,奔赴东北。
占我国土面积七分之一,人口一亿多的东北,被赋予了“共和国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装备部”这些专属称号。不仅如此,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李克强对东北的定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和潜力之一”。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棋局里,东北和东北“再振兴”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再来看看东北的现状——尽管“振兴东北”的号角早已吹响多年,但由于其面临重重困难与障碍,至今仍鲜见成效。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2014年,辽、吉、黑三省GDP增速回落明显以至于成了新华社专门发文和讨论的“新东北现象”。
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当前,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东北由于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比重大,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更为明显,加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一些内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更大。
压力有多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发展难题”。
在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王利祥看来,长春分院作为中科院的派出机构,应当以院地合作为抓手,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战略中,在东北二次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前汇集归纳地方需求,引导研究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分院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大作用,是未来分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王利祥这样表示。
给企业做“红娘”
“院地合作”一直是中科院布局十二个分院的命脉所在。
这一点,长春分院一直走在前列。
“以主题为抓手,以平台为载体。”王利祥这样总结了他所理解的“院地合作”工作的精髓。多年来,长春分院依托所属的“三所一站”、充分调动全院资源,在服务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的地方需求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
所谓“主题抓手”,就是要以需求为牵引,以项目体现合作。在王利祥看来,院地合作的本质是建立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研究所和企业的有效对接。
“分院要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当‘红娘’。”王利祥说,“当然,对分院而言,当‘红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分析当地的宏观需求,更重要的是找到企业感兴趣、研究所及科研人员能够对接的主题。”
而“平台载体”则体现了分院的优势。王利祥认为,分院根植于中科院,了解全院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了解当地企业的需求,这就给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客观地说,中科院可供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并不是所有都能够在吉林落地的,这就需要分院提前对吉林乃至东北三省的企业进行全面的筛选,摸清他们的家底和实力,看看中科院有哪些项目可以和当地的企业对接。”王利祥说。
他们把能够落地东北的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起点高、要求高的大型龙头企业,比如一汽集团、大成集团等,它们既是吉林当地的支柱企业,又在行业中有很高的地位,是最难打通沟通环节的一类;第二类是上市公司、规模以上民营性质的企业,这类企业体制灵活,这方面以单个项目的推动为主;第三类是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对技术成果有着很强的渴望,很多刚刚走出实验室的成果都可以在这类企业中得到转化。
“应该说,相较单个的研究所,分院在院地合作中的优势很明显。”王利祥指出,研究所往往只能完成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企业的需求往往是全产业链的,往往需要四五家研究所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分院出面,带动全院各个优势研究所,协调一致来共同完成大型企业的需求。
比如,在汽车电子方面,长春分院发起了汽车电子产业联盟,在联盟中双方对接需求与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研究所的技术已经在一汽的部分产品中得到应用。
再如,在固体润滑领域,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突破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超低摩擦固体润滑技术,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摩擦碳基固体润滑薄膜及成套设备。目前,超低摩擦类金刚石薄膜已经在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如柱塞、控制活塞等上面得到应用。对比现有水平,整机和整车能产生2%的综合节能。
在和全国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大成集团的合作之中,长春分院也以玉米深加工、高端化利用为主题,集合了多家研究所的力量与企业对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应该说,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致力于把技术由院所或发达地区向东北地区转移的过程,难度很大,但是很有意义。”王利祥说。
甘做政府“敲门砖”
对东北大多数地区而言,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民营企业不活跃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板,政府希望培育产业,形成更多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科研机构与政府的联系,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孵化器成为了推动院地合作的有效途径。
王利祥与他所在的长春分院便及时扮演了“敲门砖”的角色。
“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为何容易成功?科研成果为何在这些地区能够快速转化?关键是当地有用户,也有资金。但这些因素,吉林没有、黑龙江也没有。”在王利祥看来,与南方发达地区不同,黑龙江的企业需要成熟的技术,需要能够直接转化成产品创造效益的技术,这就需要分院的科技人员多辛苦一些,多深入了解当地企业,准确摸清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好院地工作。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组织长春分院利用半年的时间调研了30家企业,也曾走遍了国家“一五”期间在黑龙江建设的所有企业,只为了更准确地接上“地气”。
以中科院哈尔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为例,截至目前,围绕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分院已推动19个院属研究所的产业化项目进驻哈尔滨育成中心,孵化成立23家科技型企业,并建立了基础软件中心、过程污染控制中心、激光加工技术中心、先进材料检测中心等行业功能平台,并获批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同样获批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围绕生物、材料、电子三个核心方向,已经吸引了中科院电子所、兰化所、沈阳计算所、理化所、南京中科仪、网络中心、软件所、沈阳生态所、微电子所等非长春地区中科院研究所进驻,并已经孵化了14家科技型企业。
此外,谈到与政府的合作,不得不提到长春中俄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区开创了由企业投资,俄方科研机构投入技术成果,中方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研究,科技园组织协调培育技术的创新模式。截至2014年底,长春中俄科技园已经引进孵化近55家企业,园区总产值约15亿元。而这,与王利祥和他所在的长春分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内、外、聚、移”的思路
“院内集成、院外联盟、聚焦主题、重心下移。”这是王利祥对多年来院地合作工作的深刻实践总结,也是长春分院进一步拓展院地合作深度的工作思路。
所谓“院内集成”,就是把院内的科研成果集成在重点企业或者平台上。分院要做的就是挖掘、筛选、组织、谋划。而“院外联盟”,则主要是跟当地的开发区或者具体的载体联系起来,以分院为主导,体现政府、企业、合作方三个层面的需求。
“最近,我们倡导的生物质资源的产业联盟,引起了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和中科院科发局的重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王利祥说。
“有的时候,我们用半年的时间进行调研,搞对接工作,但有可能企业的需求我们满足不了,我们的技术企业不需要,最后就很难做下去。”对于院地合作中遇到的重重阻力,王利祥也直言不讳。对此,他们也做好了心理与行动上的准备——“下一步,我们将着重贯彻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院方针,围绕地方经济的需求,提前展开布局和谋划,创造院地合作2.0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