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科学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受邀参加了图们市科技局举办的关于《减少水稻低温冷害损失率的新型栽培模式产业化》高级研修班,东北地理所及吉林农大相关专家就水稻新型栽培模式,给60余名当地种植农户上了生动的一课,并带领农户现场观摩了东北地理所在图们凉水镇的示范基地。
延边州的水稻种植已有百年历史,延边地区又是低温冷害多发的典型地区。为此,东北地理所从2012年开始,选取曾获得吉林省水稻单产冠军和全国品味评比第一的自主培育的“东稻4号”水稻品种,在图们市凉水镇和月晴镇建立了旨在减少低温冷害的新型高光效种植模式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减少水稻低冷温害损失率的新型栽培模式产业化示范”项目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延边高丽有机大米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项目的目标是改进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改善水稻田间微气象环境,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损失程度,提高稻米品质与产量;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以探讨定向、定距新型栽培模式为主,延长水稻群体受光时间,提高水稻叶片光合面积。
研修班上,东北地理所齐晓宁、杨福、王洋三位研究员及吉林农大王小波教授为农民详细讲解了新型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及东北粳稻现状等。此次培训,为进一步推广新型栽培技术打下广泛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中科院与延边州的合作。
图们市副市长朴峰、刘滨斌,延边州科技局副局长李秉生,图们市科技局郭爱民局长等领导,以及州和市人社局、农业局、各乡镇等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和现场观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