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黑土地的守望者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旭东研究员,曾担任CERN站沈阳生态站站长,多年来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碳氮转化循环过程、微生物机制和调控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微生物残留物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体系,推动了土壤有机质微生物转化过程的研究,为土壤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管理和提升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撑。张旭东研究员把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使理论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针对东北黑土退化问题,2007年率领攻关团队在东北黑土地率先开展了以秸秆覆盖免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研发及示范推广工作,创建了“梨树模式”。
由于我国东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秸秆量大、长期连作、秸秆不易切割,冬季低温导致玉米秸秆分解缓慢,连年玉米秸秆全量归还造成下茬免耕作业十分困难,进口设备很难达到要求。因此,张旭东研究员及其团队根据我国东北玉米生产和播种特点,研发了玉米免耕播种机以及配套机械设备,通过农艺与农机融合,解决东北玉米连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归还的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难题,实现了玉米播种施肥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全程机械化作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免耕播种机在播种和施肥性能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在秸秆处理功能上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性能,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局面,并形成了新的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免耕播种机作业规程,明确了玉米免耕播种机的作业技术要求、作业规程、作业质量指标等,促进了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在东北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和实践。胡春华副总理2019年两次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研发基地考察,张旭东研究员的系统工作和保护性耕作研发成果得到总理的高度认可。胡春华总理在其后的“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高端论坛”做了重要讲话: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行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方式,夯实农业基础。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更得到党中央的重视。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黑土保护性耕作的原发地---吉林梨树实地考察,并对“梨树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做出重要指示。张旭东研究员及团队的工作直接促成了国家黑土保护战略的实施。国家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进行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的部署和实施,在东北四省区大力开展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到2025年东北黑土地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应用将有效解决东北黑土退化问题,保证黑土粮仓的“藏粮于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张旭东研究员及团队的工作对东北黑土高产高效及可持续利用具有开创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