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民网】大豆之殇与粮食安全——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讲习班(第三期)新时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东北使命与担当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3-12-19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12月6日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冯献忠以《大豆之殇与粮食安全》为题,深刻阐述了大豆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同与会学员就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反响热烈的学术盛宴。

  冯献忠研究员从我国粮食的生产现状、我国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源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整体状况展开了系统探讨。

  首先,冯献忠研究员基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从粮食供给、粮食消费、粮食进出口、人均消耗粮食情况等维度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现状。他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粮食消费国,暂时已经通过多元进口的方式填补了粮食供需缺口,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之后,冯献忠研究员立足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阐明了制约中国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问题。他表示,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严重依赖是制约粮食安全的短板。大豆供需的严重失衡,不仅制约了我国对大豆的国际定价权,而且伴随着我国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这一被动局面将会长期存在。

  他强调,新品种的培育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大豆振兴”的关键所在。国家政策调控要发挥“指挥棒”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强基础地力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此,冯献忠研究员为我国“大豆振兴”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策略。他指出,实现我国“大豆振兴”亟待科研范式的转变。建设体现国家战略意志的大豆国家实验室,为大豆增产提供系统性的科学解决方案,才能有效支撑大豆产业振兴,切实增强我国大豆产业的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全人类对粮食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通过冯献忠研究员的讲解,与会学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对大豆产业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讲座后,冯献忠研究员同与谈人秦建春教授以及与会学员,就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充满启发性和建设性的讨论。

  针对秦建春教授提出的“如何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单产问题”,冯献忠研究员阐述了“433”理论,即按照“种子占四、土地占三、植保栽培占三”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他指出,追求科研范式的改变,其目的在于通过科技的进步缩小与外国大豆种植之间的技术差距,进而维护我国的大豆产业安全。

  针对与会学员提出的“我国对外国种子的依赖是否会成为跨国公司胁迫我国种业发展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冯献忠研究员结合当前我国大豆的种植现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表示,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但在未来仍需要机械技术的配套来提高经济效益。

  讲座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王达教授主持,由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A岗教授、国家青年人才农业农村部首批“神农英才”入选者秦建春教授担任与谈人。

  正式开讲前,王达教授向冯献忠研究员、秦建春教授以及全体与会学员表示了热烈欢迎与由衷感谢,并就本讲主讲人及与谈人的基本情况等向与会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讲座最后,王达教授表示,冯献忠研究员运用全面详实的数据,为全体学员展示了一幅描绘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写意和工笔画,提供了观察粮食安全的多维视角,突破了与会学员对粮食安全领域的原有认知。

  秦建春教授作为与谈人进行交流发言。他表示,冯献忠研究员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以严谨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秦建春教授还就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冯献忠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讲收获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百余名学员齐聚云端,产生了良好热烈的社会效应。

责编: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