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盐碱稻——泽综合种养技术研学基地在大安市揭牌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3-09-28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日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研学基地揭牌仪式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盐碱稻—泽综合种养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安市举行。

  中国科学院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研究的盐碱稻—泽综合种养技术,以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为抓手,研发的盐碱荒地以养促改技术,通过养殖收益补偿土壤改良投入,实现盐碱荒地“零投入”改良与利用;稻鸭和稻蟹共作技术,实现控草防病、中耕松土与增产增收于一体;秋田牧鸭辅助秸秆还田技术,利用鸭采食和踩踏行为,实现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的同时节约养殖成本,减少农化投入,降低环境影响。

  金秋时节,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区内稻香蟹美,鱼肥鸭壮。公司总经理王千士说:“有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我们在种植有机大米的稻田实施‘稻鸭轮牧’,控草效果非常好,鸭子也带来了新的收益,整体种植成本减少近一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工程师刘宏远介绍,此次共建盐碱稻—泽综合种养技术研学基地,将面向有机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及效益提升需求,围绕种养结合模式及配套农艺制度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产业效益,促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东北地理所与大安市政府和企业具有长期的合作历史,盐碱地种养结合方面,自2003年开始就进行“稻—苇—鱼/蟹”模式的创建与示范。2013年,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林业厅(现林业和草原局)在牛心套保共建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2015年设立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在盐碱稻田绿色种养、灌区退水消纳以及盐碱退化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责编:丁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