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华网】强筋骨、促发展、谋未来——长春国家农高区即将“满岁”一线观察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3-05-29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新华网长春5月27日电(黄维)岁月不居,这里揭牌成立已近一年时间;时节如流,这里夯基固本蓄势待发。

  5月下旬,走进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长春国家农高区),这里人声鼎沸,建设正忙。在公主岭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长春国家农高区做好强基础、建载体、促创新、引项目等工作,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一座座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连片而出……

  在长春市“大干、苦干、实干,打一场振兴突破攻坚战!”的当下,长春国家农高区即将迎来揭牌成立一周年。

  近一年来,这里夯基固本,砥砺前行,落实规划布局稳,构建产业体系优,推动项目建设快,聚焦智慧农业强,谋求发展势头劲,聚焦种好粮、办工厂、乡村面貌大变样,整体规划面积139.39平方公里的长春国家农高区期待在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深度”农高

  ——高标准规划蓝图绘到底“不走样”

  高楼在建,厂房在建,园区在建……种业公司,种业机构,种业商店……智慧农机,无人农场,智能大棚……旅游团,家庭组,散客户……在长春国家农高区和去往此处的路上,接连映入眼帘,令人感慨不已。

  “没想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快,更没想到它对周边的带动作用这么大!”到公主岭市双青湖景区游玩的长春市民冯伟竖起大拇指。

  “过去一听长春国家农高区,以为就是个农业生产方面的示范区,没想到还会涉及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冯伟的同行者程慧岩补充道。

  获得市民和游客的认可,得益于长春国家农高区坚持高标准规划蓝图绘到底“不走样”,全力实施新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长春国家农高区瞄准“一区一带六基地”规划布局做文章。“一区”即长春农高区核心区;“一带”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六基地”即“现代种业示范基地、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智能农业示范基地、现代物流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城乡融合示范基地”。

  同时,长春国家农高区正全力实施“1355”发展战略,努力构建“1+5+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规模效益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先行区和绿色循环农业科技新城。

  “‘1’是聚焦松嫩平原绿色循环农业建设主题,在玉米增产提质增效上不断创新,推进玉米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市、全省乃至东北平原建设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3’是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三个现代农业高地。‘55’是打造五区、发展五业。”公主岭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

  “打造五区、发展五业”即聚焦良种良法打造国家粮食生产高效提质先导区,聚焦用养结合打造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发展典范区,聚焦强链补链打造全国玉米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聚焦转移转化打造国际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展示区,聚焦五个振兴打造东北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区;发展玉米种业、玉米种植业、玉米精深加工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

  2022年,长春国家农高区总投资93.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05亿元,实施项目建设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5个,总投资80.54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2个,总投资13.31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24.8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计划投资8.41亿元;续建项目6个,计划投资16.41亿元……

  “我们围绕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促进作物生长,一举多得。”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强介绍说。

  长春国家农高区已完成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食用菌立体栽培等10个功能区划分。国家玉米品种展示评价项目集中展示适合机收粒品种、甜糯玉米等302个国内外新品种及玉米新品种耕作模式。农机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保护性耕作163.8万亩,已完成千亩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发展的基础是产业,产业发展成其未来”。长春国家农高区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谋划构建起“1+5+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突出发展以玉米为主导的种业、种植、精深加工、农业服务全产业链;

  ——“5”,做大做强园艺特产、肉牛、健康食品、环保农资、文化旅游5个特色产业;

  ——“4”是超前布局智能农业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生命健康、生物技术4个新兴产业。

  目前,长春国家农高区正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园区环境,提升项目承载力。

  投资57.8亿元的公主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2个牧场即将完工,目前已入舍新西兰海福特牛、日本和牛等品种牛1万余头。项目建成后年可繁育肉牛8万头,屠宰能力达10万头,产值90亿元。

  投资2.78亿元的人才服务基地项目已经完成施工招标,将在年内启动建设,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基地启用后,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投资7.89亿元的北部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道路长度1.2万米,铺装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农高东路、农高西路、博园路、会展街、科创街、耕泽街及科贸大街共7条道路,主干路网框架形成,基本实现与公主岭市区互通。

  “速度”农高

  ——项目建设开足马力跑出“加速度”

  走进长春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工地,国际种业研发中心正在紧张施工。施工负责人介绍,该处预计6月中旬便可封顶,明年下旬交付使用。届时,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种业研发企业将陆续入驻。

  在位于长春国家农高区的公主岭市鸿翔种子加工有限公司,施工车辆往来运输,建设正酣。鸿翔种业加工厂一期去年5月31日开工,仅用113天就实现竣工投产,如今的日加工量已达20万斤。据介绍,鸿翔种业加工厂的第二个烘干仓正在建设中,预计9月底前竣工投产,建成后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斤以上。他们还扩建了钢板仓,在2022年已建20个仓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扩建20个,扩容仓储能力达到3000吨。

  “鸿翔种业高新技术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加工板块引进国际领先的穗烘技术,规划建设四条果穗烘干线,两座全数控种子加工厂,全自动扒皮机两套,果穗预检线两条。”鸿翔种业负责人介绍说:“建成后预计年加工能力可达1亿斤以上,将会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我们每天都在抢工期,一刻都不敢耽误活儿,就想着快点干好干完。用工地负责人的话说,项目建设已按下‘快进键’,咱干活更得跑出‘加速度’。”建筑工人李世伟边忙活边说,“每天有活干,心里就踏实。”

  5月22日,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到公主岭市调研时强调,要以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统筹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推广,以“智慧农业”赋能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发展,有力支撑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

  聚焦良种良法,打造国家粮食生产高效提质先导区,是长春国家农高区一大重任。

  过去,公主岭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地力低下、灌溉不便等问题比较突出,中低产田普遍居多,严重制约着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现在,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排渠道、农田电网等综合设施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年产量提高5%左右。

  装袋、封口、打包、码垛、传送……鸿翔种业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车间外,一辆辆满载玉米种子的车辆从这里驶向全国市场。这家年均科研投入2000余万元的企业,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投入市场的有69个品种,包含国审品种22个、省审品种47个。其中翔玉998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主岭市持证的种子生产企业多达55家,种子年生产量1.48亿斤以上,占全省用种量三分之一以上,一些种业还闯进省外市场。

  “这台拖拉机配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我只需在显示屏上把作业宽度、行间距等设置好,拖拉机就会自动直线行进,进行播种、起垄、接行等作业,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真是太厉害了。”公主岭市种粮大户李振军对正在耕作的无人驾驶农机赞不绝口。

  作为每年玉米种植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今年,李振军不再为种田挠头,他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采用无人驾驶农机进行农业生产。

  无人驾驶农机只是长春国家农高区“无人农场”的一个缩影,“无人农场”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实现“机器换人”重大变革。

  项目具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介绍,无人驾驶农机具备自动启动、操作农具、动态障碍自动避让等“独门绝技”,大大提高了耕种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精准度高,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种子利用率,解决了传统人工耕田所带来的平整度不一的难题。

  “我们这个项目之前都处于场地试验阶段,今年走出试验场地,来到普通农户的田间地头,这对我们团队也是一个挑战和考验,但这也是‘无人农场’的初衷和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农业的突破和尝试。”陈国双说。今年,长春国家农高区采用“无人驾驶”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种面积达6000亩以上,播种作业现已全部完成。

  以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公主岭市大力鼓励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目前,公主岭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12%。公主岭市现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2家、省级百强社5家、长春市示范合作社9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长春市示范家庭农场126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大型农机、智慧农机的推动者和倡导者。

  此外,公主岭市有农机装备制造企业16家,坐落于长春国家农高区的华玺农机其自主研发的牵引喷杆喷雾机等机型远销全国多个省市。

  无人驾驶农机市场前景看好,装着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工作人员可通过电脑实时监控蔬菜长势和生长环境各项指标,并随时对其进行调节,实现蔬菜种植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智能大棚给农户增产增带来希望。

  “前期投入是比普通大棚要多,但能实现精准施肥,自动滴灌和喷灌技术,能省水省肥,更能省时省力,这样算总账的话投入就不算啥了。”智能大棚的管理员王敬鹏笑着说。

  “广度”农高

  ——强健产业链条兴旺发展“不是梦”

  玉米产量稳定在55亿斤以上,甜、粘、糯玉米产量在10亿穗以上,猪牛羊屠宰220余万头,禽类屠宰460余万只,农副产品、海产品冷链物流企业10余家……借助区域内独特的资源禀赋,长春国家农高区全方位、多途径谋划项目,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探索建立了长春国家农高区食品产业园。

  该产业园位于102国道1002公里处,这里距一汽30公里,是长春市、哈尔滨市南下沈阳、大连、北京的必经之地。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清晰的产业定位,让其核心竞争力凸显。

  长春国家农高区食品产业园项目计划建设17栋厂房、2栋冷库、2栋工辅用房、1栋综合楼,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综合楼已封顶,预计今年10月底厂房等基础设施完工并全部交付使用。建成后将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现代食品产业类型的生产项目。目前,已有10余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签约入驻。

  长春国家农高区在借助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路上越走越宽。

  由大连棒棰岛骏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加工4.6万吨肉制品项目,主要生产肉类分割、熟食制品和蔬菜预制食品,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年纳税3000万元。

  由上海誉球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年产30万桶阿米哥爆米花项目,投产后年创产值可达1亿元,税收2000万元。

  由福建聚春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预制菜、中央厨房项目,投产后产值2亿元,税收2000万元。

  ……

  “引进生产型企业,将企业的种植基地落到长春国家农高区,从租金到后期收购农户订单玉米,这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说起把上海誉球食品有限公司招引到食品产业园,公主岭市招商局有关负责人深有感慨:“招商来的企业要能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要为农户争取最大的利益,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找线索,去招商,促发展。”

  “每个引进企业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谋划,我们不仅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考虑食品产业的全链条、全过程。” 公主岭市招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每个项目都来之不易。公主岭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主要领导带队赴荷兰、德国、瑞士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同时,开展10余次“走出去”招商以及系列“岭城行”活动。

  近一年来,长春国家农高区对接项目200多个,其中,重点洽谈推动72个,投资总额260.29亿元,产值718.15亿元,利税64.14亿元;签约产业类项目17个,投资总额96.37亿元,产值210.95亿元,利税5.85亿元;落位12个,投资总额90.87亿元,产值190.6亿元,利税4.78亿元……公主岭市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交出一份含金量较高的答卷。

  蔬菜农场里做“农夫”,民宿小院里过周末,风景园区里泛舟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集农文旅多产业于一体的长春国家农高区的整体带动和牵引下,公主岭市的文旅产业日渐红火。

  坐落在长春国家农高区的刘房子街道双桥村双青湖风景区,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冰雪体验等于一体,距长春市区35公里,有声名远播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花海。走在景区内,连片的荷花一眼望不到头,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游船花海、诗画荷塘的美妙体验。

  “景区还设计了荷花餐,各种荷花造型的菜肴,不仅吃起来美味,看着也赏心悦目。”公主岭市文广旅局的负责人介绍说:“2014年,景区从河北白洋淀引入几十个品种多色系荷花、睡莲,还种植了百日草、千屈菜、翠菊等,让游客在花海中拥抱美景、释放心情。”这里能满足日接待1000人餐饮,50人住宿的需要,还带动公主岭市成为自驾游以及户外休闲的目的地。

  打造“文旅+生态+康养”“农文旅+研学”“旅游+文物”……公主岭市在推进长春国家农高区建设过程中,立足丰富的自然禀赋,推动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产业项目的发展和开掘,把长春国家农高区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与全市文旅产业有机地结合,资源共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共生。

  放眼海天阔,扬帆劲发时。长春国家农高区即将“满岁”,奋斗当时,奋进当时,奋发当时,当下有为,未来可期!(海报设计: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