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完集中学习,又要赶往北京,全国政协委员姜明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最近,他反复琢磨的还是今年拟提交的委员提案。“想提的很多,但必须保证内容高质量,我准备再好好打磨下。”姜明说。
姜明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的关系,是姜明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会将委员履职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调研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先记录下来,针对其中需要国家层面重视的问题,适当时候再调研、充实完善,最终形成委员提案。”
保护好黑土地,筑牢农业强国的根基,这与姜明的本职工作息息相关,也是他参政议政关注的重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20年聚焦“三农”,更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在中国,黑土地也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意在表明它珍贵、稀少、脆弱。2021年,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聚焦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对补齐农业技术短板和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姜明认为,当前黑土地保护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当前提高黑土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种植绿肥、种养结合等,中国科学院综合这些因素构建的“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已经能有效地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地力,这是非常可喜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耕地资源、水资源又相对匮乏的国家,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必须保持粮食稳产增产,这就意味着不能以休耕的方式保护土地,而必须在利用中保护。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构建黑土地保护的生态安全屏障。
姜明认为,科学养护黑土地能更好地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稳产增产相辅相成,也就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他提出,首先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其次要组织开展黑土地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研究,突破黑土地健康保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第三要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抓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姜明还提出,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另一关键因素在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几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水稻、大豆、玉米育种上取得重要突破,应用推广效果很好,但是要缩小与国际种业的差距,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仍须加速。
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的总指挥,姜明有诸多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他今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便立即组织一线科研团队充分调研,提出了关于黑土地保护等建议。
加强黑土地保护,将技术成果转化以持续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对姜明这位新委员来说,新课题也意味着履职尽责的新征程、新起点。“期待在全国政协这个大家庭里,为构建黑土地保护的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多新力量。”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