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人民政协报】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重点和新变化?委员专家这样“划重点”→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3-02-16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这是我国连续20年发出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关要求?一号文件有哪些重点和新变化?在落实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记者约请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专家进行解读。

发布“任务清单”:守底线 促振兴 强保障

  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这是“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专家们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是针对这一目标指明了更加详细的路径。

  在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释了“农业强国”的内涵——“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根据问题导向,文件提出了九大任务33条,被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

  唐仁健评价说,文件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加码粮食安全 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对比往年的文件,今年在粮食安全领域有了更多的“着墨”。

  在九项任务中,“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各项任务之首列出。

  唐仁健分析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也要看到,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因此“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像文件中指明的:在目标上,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迈上了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的台阶,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产能已经连续8年没有出现新的千亿斤提升。

  唐仁健指出,“新一轮的产能提升”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要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明确抓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文件提出了具体的“抓手”——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政策上,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认为,藏粮于地的核心是耕地,强化藏粮于地的物质基础就是要抓住耕地保护这个要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而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业,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就是要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用科技创新促进品种的改良、农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农作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

  对此,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深表赞同。“农业强国一定是万顷良田来保障的。”他认为,这份为全社会所期盼的文件,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

  “这个‘新目标’把此前提出的‘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提高到了新水平——即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郧文聚指出,这个目标将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与中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根本支撑。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看到文件后,“倍感振奋”。2021年3月,中科院主动“揭榜挂帅”,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会战的“前线指挥部”,东北地理所近年来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退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克、新产品研发、规模化示范及推广工作。而作为亲历者,姜明更体会到“藏粮于技”能为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和肩膀上沉甸甸的担子。

  “下一步,我将与参加‘会战’的1500余名科技人员一起,按照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助力我国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促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所说,“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

  与往年不同,今年文件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单列为一个专门的部分进行部署,并在往年“增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致富”的要求,从农民就业、农业经营、财产权益三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在劳动收入之外,让农民能够从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中获得更多收入。

  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注意到,文件要求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等举措。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这些措施盘活了许多‘沉睡’的资源。”据余红辉介绍,我国超过40亿亩林地其实关联着1亿农户、5亿多农民。近年来,中林一直坚持“以林富农”,在推动国储林建设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以重庆储备林项目为例,中林探索出“林地流转、劳务用工、采伐分成、产业带动”四条致富路径,累计为林农支付费用约8.7亿元,带动近13.8万农户增收。据测算,重庆1200万亩储备林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项目区林农增加直接收入约18.5亿元,涉及林农约73万户。

  “我们发现,通过健全完善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可以实现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有效补充,形成‘林业投资拉动—蓄积量提升—林业碳汇增加—碳汇交易价值实现—林农增收—企业受益—林业投资增强’的积极循环。而这也是未来我们将大力推广的模式。”余红辉说。

求实效:落实仍需细化推进

  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看来,文件的相关规定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号,但在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后,下一步落实仍需各方进行任务分解,积极推进。

  比如,在文件中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加强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调控。在近年来的工作调研中,王小康了解到,我国钾资源长期稀缺,钾肥作为粮食生产所必需的战略性资源,年需求量近1700万吨,但国内自给率不足50%,仍需大量进口。为此,我国已在境外开展了30多个“寻钾”项目。目前,我国企业在老挝开发的钾肥项目实现了百万吨量产,但在进口方面存在一些制约性规定。“对于这类重要的资源储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措施,一方面推动企业做大,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畅通回国渠道,增加回国供应数量,弥补供应缺口,形成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

  王小康说,“虽然这是具体案例,但它是许多重要问题的缩影,需要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继续出台细化、具体的工作方案,最终落实解决。”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关注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

  “过去,农村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系统,如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各地深入到县的农技站、植保站等;但目前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多元主体。在此新形势下,需要研究如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及时学习和实践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同时又充分保障他们的权益。”

  同时,她还建议要重点示范推广节本增效、高产提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绿色储藏、高效加工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构建更加紧密的科企合作机制。

  此外,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它的主要内容除常规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外,今年还新增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介绍,近期中国气象局制定了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的农业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方案,并具体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16项具体任务。“随着这些具体任务的完成,气象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