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让黑土地重新冒起油花——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梁爱珍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2-11-11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人们对东北黑土的印象,但“捏把泥土冒油花”的黑土地面临着退化的问题。咋能更有效地保护黑土地?这个问题,梁爱珍研究了20年。

  2002年,山西姑娘梁爱珍考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读研。“当时我真的怕在黑土地保护的赛道上跑得太慢,耽误黑土地保护的进度。”梁爱珍回忆说。

  2008年,博士毕业后的梁爱珍选择留在吉林,继续从事黑土地保护的研究,“我参与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全过程,从在村里不被接受到得到农民朋友们的认可,这期间我对黑土地保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它成为了我生命中割舍不掉的一部分。”

  为了这份热爱与执着,梁爱珍身体力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成了家常便饭,“脱下白大褂,我和农民没分别。”她笑着说。

  2002年以来,梁爱珍始终在科学监测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上深耕,德惠、长春、农安、公主岭、梨树、大安、榆树的合作示范点上,总能出现她的身影。“遏制黑土退化的关键是增加对农田的有机物料投入。”梁爱珍说。研究实践表明,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增加有机物料投入、解决黑土退化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技术模式该怎么推广呢?“最大的困难是农民不接受。”梁爱珍说。为了破题,她和团队成员走访入户,用成功案例一遍一遍解释给农民听,“不会用新模式种植,我们就一起下地,边示范边讲解。”她回忆说,“那时候每操作一条垄,我都要趴在地上查看播种质量,不把好播种关,我的心里就不踏实。”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农民渐渐接受了这种种植模式。为了能够更广泛地推广这种模式,2013年,梁爱珍团队在原有机械基础上研发出了新一代免耕播种机。“我们已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合作,实现了免耕精量播种机械的产业化生产,相关机械被列入了国家农机补贴目录,为研究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她说。

  2021年,梁爱珍作为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组长、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负责人再次下沉一线,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验证、集成、示范、推广,因地制宜构建薄层退化黑土区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提升黑土地力和粮食产能,打造我省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模式。

  目前,梁爱珍负责的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已经在农安县建设了8000亩核心示范区,建立了两个主体技术千亩辐射基地、43个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村,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梁爱珍团队先后获得吉林省、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梁爱珍获得吉林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让我热血沸腾。作为长期从事黑土地农业生产的科研工作者,我更要投身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立志成为黑土地的守护者,让‘黑土地重新冒起油花。’”梁爱珍说。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景洋 责编:姚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