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为了更好地了解“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安模式水稻田间表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大安站)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水田万亩示范区成功举办了专家测产现场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书记苏阳,大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昊,副市长杨昊谕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测产活动。
测产现场会上,大安站站长、大安示范区技术负责人梁正伟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酸性磷石膏等高效低成本改良剂构建良田的基础上,选种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支撑,辅以密植栽培、侧条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良田+良种+良法”的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测产专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选定样地测产。通过酸性磷石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pH 10.58.EC 0.42mS/cm)水稻耐盐碱新品种东稻122(由东北地理所杨福研究员团队培育)产量达到517.39公斤/亩,而未实施土壤改良的水田产量仅为35.16公斤/亩,增产13.7倍。按此计算,每改造1000亩重度盐碱地可增粮100万斤以上。而改良前地块为平均 pH 大于 9.5 的重度盐碱地,一次性施用酸性磷石膏改良5年可转变成轻度盐碱地(pH 8.24.EC 0.21 mS /cm),通过采用旱育密植高产技术+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控技术+灌排洗盐良法栽培技术,中科发6号水稻品种(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培育)测产结果为712.65公斤/亩,达到了超级稻产量水平。
受疫情影响,本次测产活动采取现场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测产专家组由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专家组长),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杨劲松研究员(副组长),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邵玺文教授和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严永峰研究员,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宣教中心主任张强等6人组成。线上参加测产活动的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周岩、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所长孙富余等分别在线发表评论,对大安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与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为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地理所设立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盐碱地水田万亩示范区,大力实施以盐碱地改良为主的黑土区边际土地利用,开发盐碱化土地粮食增产潜能,创建了一条成本低、可复制、可推广,适宜于吉林西部盐碱地广大水稻种植户的模式,将论文写在吉林西部盐碱地上,助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与乡村振兴。
文:孙凌伟
图:孙凌伟 东北地理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