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是我国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提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明确将外来物种入侵管控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互花米草作为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严重危害区域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尤其是水鸟生境造成了显著影响。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互花米草的管控和治理力度,一些地区开展的互花米草防控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SDGs制定以来,仍缺乏对中国滨海互花米草时空变化信息的准确评估。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遥感大数据和地面调查样点,应用已研发的集成面向对象和支持向量机的互花米草分布信息提取方法,获取了2015(SDGs元年)、2018和2020年(相关SDGs完成年)中国滨海互花米草分布数据集及入侵土地覆被类型数据集;在国家、省域及热点城市三个尺度上解析了2015-2020年中国滨海互花米草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面向SDGs的中国互花米草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中国滨海互花米草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净减少面积约为2610公顷(图1),其中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互花米草治理成效显著,其减少面积分别为4908公顷、2176公顷和1034公顷,其中浙江省台州市、宁波市和江苏省盐城市的互花米草减少面积约占全国互花米草减少总面积的12%(图2)。然而,互花米草入侵呈现出明显的向南和向北扩张的趋势,山东省互花米草面积增加了3718公顷,河北省、广东、广西三个省/自治区的互花米草面积均显著增加。
聚焦SDGs,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湿地保护法规和条例、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等有效支撑了SDGs 目标6.6、14.2、14.5、15.8的实现,本研究中的方法、数据集和结论可为中国乃至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关键证据。
图1. 2015、2018和2020年中国沿海省份互花草入侵情况(a)、各省互花米草面积变化(c)、各省互花米草占比。
图2中国沿海城市尺度互花草面积变化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在国家尺度互花米草监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之前完成的研究工作被Science等期刊引用,新华网、CCTVnews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入选《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