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现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供图
中新网吉林新闻7月30日电 (记者 郭佳)近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区模式三“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在白城市到保镇召开了现场观摩会。
吉林省林业与草原局林场和种苗处才国斌处长、白城市洮北区农业局田礼阁副局长、白城市洮北区草原站付宪茹书记、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利教授、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徐安凯研究员、白城畜牧科学研究院鲁英院长、赖宪明副院长、李景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王志春研究员、黄迎新研究员、杨帆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应邀参加了观摩会,王德利担任现场测产专家组组长。
该模式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马红媛研究员,对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和目标进行了系统汇报,从“种源”(培育耐盐碱优质羊草新品种)、“种植”(盐碱地羊草高效种植技术)、“提质”(羊草生产力提升技术)和 “增效”(羊草草产品开发和利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相关工作进展和成果。
专家组听取汇报后,实地考察了不同恢复技术的盐碱化草地羊草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升示范区,并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结果表明,示范区开展的中重度退化草地 “羊草免耕秋播” 创新种植技术实施5年后羊草覆盖度达80%以上,株高平均为85 cm,地上部鲜草重量为7.0t/hm2.干重为3.4 t/hm2.分蘖数为1222个/m2.抽穗个数为387个/m2;“羊草新品种+盐碱改良剂+新种植技术”治理技术实施一年后,羊草的株高为70-80cm、地上部鲜草质量为5.4 t/hm2.干重为2.4 t/hm2.平均分蘖数为748个/m2.抽穗个数为61个/m2;而中重度退化草地自然对照区植物优势物种为退化草原植物猪毛蒿,生物量鲜重仅为1.1 t/hm2.干重为0.43 t/hm2.
测产讨论阶段,专家组对示范区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才国斌和田礼阁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角度,强调了退化草地恢复对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高度评价了示范区修复方法的近自然性、生态性和高效性,并希望此方法能够长期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实现松嫩平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往日场景,并表示从省市草原管理角度尽全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付宪茹结合自己从事草原管理多年经历,回顾了示范区改良前的春季白花花(盐碱光板地),秋季黑乎乎(干枯猪毛蒿)的情形,认为经过修复后的草地有了质的改变,可以作为松嫩盐碱化草地治理和植被恢复的样板地,并表示草原站将全力配合围栏、灭蝗和除鼠害等工作。王德利对示范区的阶段进展进行了高度赞扬,并指出盐碱化草地恢复关系到松嫩平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为示范区筛选的羊草新品系表现出了良好的耐盐碱、高抽穗率、高结实率和高发芽率特性,认为示范区草地恢复工作从理论研究出发,找到了针对性的关键突破点,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和方法创新。
黑土会战以来,在中重度退化草地开展的“羊草免耕秋播”技术和中重度盐碱地 “羊草新品种+盐碱改良剂+新种植技术”治理技术的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创新修复技术实施,原有以虎尾草、猪毛蒿等饲用价值低的植被演替为以羊草为优势物种的草地,且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出现了兴安胡枝子、并头黄芩、碱地风毛菊、粱等伴生物种,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随着示范区恢复技术的大面积实施,示范内容也将再在草地的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和碳汇功能提升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