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122”在位于大安市叉干镇的种植示范区首次测产,平均每亩632公斤的产量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10.6%。
“东稻122”育种团队负责人,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杨福介绍说,“东稻122”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紧密合作、优势互补,采用高能重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培育的国内第一个北方粳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1年入选吉林省农业主导品种。
杨福:它的特色是抗盐碱、早熟、活秆成熟,按专业来说就是后期功能性水稻品种,稻穗已经完全成熟了,植株还是绿的,表现出根系非常强大,籽粒非常饱满,瘪粒率非常小。
此外,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辐射区的镇赉、洮南、前郭以及黑龙江省的肇源、大庆等盐碱稻区“东稻122”也表现突出。
在这一新品种的推广过程中,研发团队还创新构建并实施了“紧凑型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代服务型推广技术模式,与合作种业及农资公司紧密合作,依托其强大的接地气的技术服务网络,在品种推广的重点乡镇实行“网格化”全程式跟踪技术服务,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技术方案,一改以往种业公司销售完种子就“关门大吉”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高效解决,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苏阳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水稻新品种“东稻122”已在苏打盐碱稻区累计推广20多万亩。
苏阳:我们做出的品种跟农民见面需要“最后一公里”,东稻“122”“最后一公里”跟企业结合起来是非常有特点的,希望东稻“122”能够再增加面积,提高效益,形成规模。(记者:赵孟秋 编辑:陈昕 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