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东北地理所完成的“中国沼泽湿地时空分布”案例入选《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

文章来源: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科学技术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国际共识。其中,地球大数据成为支撑落实2030年议程的科技手段,为技术促进机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之际,国务委员王毅9月26日在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中国科学院撰写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这是继2019年后,第二次在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发布相关报告。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由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完成,中国科学院院士、A类先导专项负责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郭华东作为报告总负责人。报告围绕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18个具体目标汇集了26个典型案例,从全球、区域、国家、典型地区四个尺度阐述了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包括24套数据产品、13种方法模型和19个决策支持。有关成果包括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进展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和保护对策、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全球中高分辨率森林覆盖监测等。《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中文版和英文版可在以下网址获取:https://mp.weixin.qq.com/s/jrqUU43v8FF0IFuVRLwBFQ。

 

  东北地理所王宗明、贾明明、毛德华等完成的“中国沼泽湿地时空分布”案例入选《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成为26个典型案例之一。该案例面向SDG 6.6“到2020年,保护和恢复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包括山地、森林、湿地、河流、地下含水层和湖泊”,采用集成面向对象方法与多层决策树的湿地分类技术(HOHC),进行国家尺度沼泽湿地分类;分析了2015 年中国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探明了2015~2018 年间中国红树林和互花米草变化特征。案例研究表明,2015~2018 年间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长22.11%,互花米草入侵面积净减少2.59%;发现中国红树林恢复成效显著,互花米草入侵得到控制。本案例的研究结果可作为国家落实SDG 6.6进展评估的重要基础,并为《湿地公约》履约行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2015年中国沼泽湿地空间分布图

2015-2018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变化

2015-2018年中国互花米草面积变化

  东北地理所王宗明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湿地遥感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1)研发了高精度国家尺度湿地分布数据集CAS_Wetlands、红树林动态数据集CAS_Mangroves、互花米草入侵数据集CAS S. alterniflora、滨海养殖池扩张数据集CAS_Coastal Aquaculture;(2)基于地球大数据,解析了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阐明了我国湿地损失与恢复的时空特征;(3)构建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湿地恢复空间决策支持模型,建立湿地保护工程成效遥感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中科院1区,IF=7.3)、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1区,IF=6.6)、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科院1区,IF=7.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中科院1区,IF=4.7)、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中科院1区,IF=3.8)、Remote Sensing(中科院2区,IF=4.5)、Sensors(中科院2区,IF=3.3)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并被新华网、中国日报、央视网、中国科学报、科学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等媒体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