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0日讯(记者缪友银)今天,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来到辽源市,就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样板。
火热的八月,东辽河两岸绿树成荫,稻浪飘香。近年来,辽源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做活林田水三篇文章,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目前,东辽河河清断面历史性达到四类水体,百万亩造林完成12.7万亩,治理河道49公里,高标准农田年内改造23万亩。巴音朝鲁来到百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示范区,看到东辽河流域水质清澈,从前的坡地、山地、废弃地已旧貌换新颜,他给予充分肯定。巴音朝鲁指出,水是农业命脉,田是农业根本,要解决好田的问题,就必须解决林的问题、水的问题。要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把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品牌越做越响。
巴音朝鲁高度重视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情况。他先后来到东辽河源头、东辽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场(玉圭园段),实地察看东辽河源头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进展情况。看到沿途山花盛开,植被繁茂,岸青水绿,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时,巴音朝鲁十分高兴。他指出,推进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东辽河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东辽河治理的政治责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河内外,着力提高工作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根本上解决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吉林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殷嘱托。在中科院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巴音朝鲁详细了解生态农业创新技术孵化、传统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情况。他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吉林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向科技要产量、向融合要效益。在东丰县众泰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巴音朝鲁与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了解到合作社通过开展整地、播种、收获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时,巴音朝鲁表示高度赞赏。他说,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积极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调研中,巴音朝鲁强调,我省是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要求,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用先进装备、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行动,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黑土地。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等战略性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吉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走好农业合作化道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坚持集思广益、问计于民,研究谋划好“十四五”时期我省“三农”工作,努力把农业农村这篇文章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更有特色。
胡家福、李悦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