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集

【吉林日报】创新正当其时 圆梦适得其势——传承科技报国精神的吉林现象透视之一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6-12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是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爱国报国的吉林科研人的巨大鼓舞。     

  从蒋筑英到黄大年,两位工作在吉林的科学家,虽然处在不同的年代,但都有一样的家国情怀,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执着坚守,就是科技报国精神的一脉相承,这已成为白山松水间的座座群峰,绵延不息。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促发伟大的实践。在这个百舸争流、万众创新的时代,吉林科研人秉持先辈科技报国的梦想,传承先辈科技报国的精神,为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建设幸福美好吉林而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今天起,本报将对“传承科技报国精神的吉林现象”加以总结、透视,让“传承科技报国精神的吉林现象”鼓舞更多的吉林科研人在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中奋发图强,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奋力前行。     

  林语堂说过:梦想……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梦想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像种子一样破土生长。     

  在吉林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一代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梦想就像一颗颗种子,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报国!报国!     

  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代接一代吉林科技人传承的精神。从蒋筑英到黄大年,唐敖庆、朱光亚、王大珩、余瑞璜、孙寰……他们秉持报国志向,传承报国精神,忘我拼搏,无私奉献,树立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时代的召唤,在吉林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科技报国的精神应势勃发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生前仅有的一点影像资料中,这是他质朴而火热的心声。舍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吉林这块热土,这是科技报国精神淋漓尽致的写照。    

  不止黄大年,创新的时代,火热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怀揣报国梦想的科研人投入到吉林新一轮振兴的滚滚洪流中,一脉相承的科技报国精神在吉林大地借势迸发。    

  5年来,我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3%。“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无人机、机器人、碳纤维等重大项目快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6%……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在东北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省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了东北新一轮振兴的良好势头。 

  2009830日,国务院批复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长吉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绘制了项目集聚、产业隆起、改革创新、活力四射、民生殷实、和谐共赢的宏伟蓝图。     

  2015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随后,与之相配套,省委组织部制定了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协调服务和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表彰等3个办法,在放活人才管理、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打造“精细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     

  201512月,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突出营造环境、突出释放活力、突出政策协同、突出开放合作的总体思路。     

  20168月,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挥科教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建成科技创新强省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     

  一个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项项更具吉林特色、明显优势的先进制度为我省科技人员拓宽了发展道路,一道道难题被攻克,一个个成果得到应用,一个个梦想走进了现实……     

  打破藩篱,人尽其才。吉林,成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舞台。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而那些怀揣科技报国梦想的人则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歌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今在我省各大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新创业已经蔚然成风。    

  黄大年回国后,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题,推出一个个世界领先的成果,推动我国航空地球物理研究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以黄大年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正在用创新回应着时代的召唤,用拼搏追逐着梦想。     

  转向架是轨道客车的核心部位。在焊接转向架构架的工作中,焊接工人必须屏着呼吸,不能说话,甚至不能随便眨眼。在围着构架行走的600毫米周长360度中,每时每刻都要变换身体的姿势……     

  而这一操作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连机械手也无法替代。在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就拥有这样的“绝活”。     

  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车型,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股份投产。试制初期,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环口焊缝时常出现由于接头过多,造成铁水不熔合的惯性质量问题,一时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正是李万君摸索出的“构架环口焊接7步操作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借此李万君被人们冠以“高铁焊接大师”、“工人院士”的美誉。   

  在吉林这片热土上,像李万君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有很多。“研发一款新产品、实现一次科技创新,这带给我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在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欣洋说。     

  20129月,海外归来的王欣洋创立了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伊始,整个团队只有5人,但他们的目标却很高远--致力于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国产化。     

  短短几年,凭借着技术创新,王欣洋楞是“打下了一片江山”。在王欣洋的带领下,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他们发布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大面阵CMOS图像传感器;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背照式的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此外他们还递交了十余项发明专利申请,这些专利应用领域涉及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如今,他们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还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如今,科技创新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吉林蓬勃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秀荣重点针对分析化学在复杂生物体系中的灵敏度、选择性、分析通量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疾病诊疗、药物评价及水质监测等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提供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苏打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姚方杰建立了世界第一的活体种质与干标本兼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及核心种质库。在中国援非项目中,她在赞比亚建立了该国首个食用菌工厂,成果得到了赞比亚总统的高度评价。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发动机部产品总监李金成创建完善了乘用车发动机产品平台,为红旗H平台打造了高品质“中国心”,填补国内顶级乘用车V12发动机产品空白。    

  还有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万米钻机……    

  一项项世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就是科技报国精神的最好传承。    

  中国梦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更开启了科技人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代中华儿女的瑰丽梦想。作为中国梦的重要部分,早日实现吉林振兴发展,是一代代科研人的孜孜追求。     

  黄大年之所以会回到祖国,就是为了圆梦。他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他说过:“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正是吉林科技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科技报国精神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清瘦的青年望着即将离开的祖国故土,他抛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言:10年时间,我要让中国人平均身高增长2厘米。”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金磊。如今,他组建的长春金赛药业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每年有2万名矮小症儿童得到了金赛药业产品的有效治疗。     

  仰望星空,浩瀚宇宙引发无数遐想。201510712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点火”指令响起,“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发射升空,奔向苍穹。这一刻,圆了吉林几代科研人的“卫星梦”。     

  如今,小卫星已在众多领域施展拳脚,为政府、企业和百姓提供服务。根据发展规划,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陆续发射更多卫星。“小卫星+”的创新平台将催生旅游、交通、养老等领域加快与航天信息产业融合,加大对信息的开发利用,涌现更多新业态。     

  梦想是美好的。随着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各自领域掌握国际核心技术,让吉林走向世界,已成为他们新的追求。正是在这样梦想的驱动下,国际市场的很多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吉林面孔”。     

  长春希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高密度集成三合一显示屏”凭借无缝拼接、广色域、宽视角、高对比度、高刷新频率、快速响应速度、色彩自然真实、防护能力强、可全天候24小时工作等优势,产品供不应求,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10月份。如今的希达牌LED显示和照明产品已成为吉林名牌产品,是向世界展示吉林的一张亮丽名片。     

  ……     

  一种精神催生一种追求,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在吉林新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沿着前辈的报国足迹,承接前辈的报国精神,夙兴夜寐,用坚持和汗水为这片火热的土地播种下最有力量的种子! 

 2017年6月12日 《吉林日报》头版  记者: 王丹 缪有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