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不缺创新的源泉,但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中,有70%~80%都没有在本地转化
■本报记者 陆琦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吉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为吉林省提供的新增产值达到一千亿元左右。”近日谈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坚定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使命感。
而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2016年重点工作之一。
东北不缺创新源泉
“要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根本的是创新。”在李元元看来,目前东北的大部分企业欠缺创新能力,东北必须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创新的引领作用。
事实上,东北不缺创新的源泉。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曾在代表团开放日向媒体透露,吉林省每一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占比排在全国前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近60个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户在吉林省。
在辽宁,有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沈阳自动化所、大连化物所、沈阳应用生态所等四家顶级的科研院所。“过去几年,这些机构有600多项成果转化共产生5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但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坦言。
缘何“墙内开花墙外香”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东三省并不少见。据统计,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中有70%~80%没有在本地转化。
原因何在?包信和认为,成果转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就东北来说,国有企业的机制障碍、民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低等,是限制成果转化的主因。” 这是包信和的切身体会:向企业推介科技成果时,企业首先关心能否立即盈利。同时,国企与科研机构合作时,复杂的审批程序常常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对此,李元元也颇有感触:“在华南理工大学做校长时,企业老总都在办公室外面排队等着,吉林大学这样一所资源丰富的大学,怎么会没有人来找呢?”
一个是企业找成果,一个是成果找企业,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南方民营经济活跃。”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家骐表示,民营企业对创新科技成果有很大的需求,而且还容易形成产业链。
科技成果作为一个商品,具有特殊性,很多时候看不见摸不着。也正因如此,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科技部门和科学家们极力攻克的一个难题。
“科技成果是这样的,哪里适合转化,它就会到哪里去。”王家骐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还要看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是否契合。
东北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
为此,李元元建议,可以根据东北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即将布局和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筛选和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到产业化等创新环节,通过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的产业化,培植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企业乃至新的行业。
“要用好自己最好的资源。”李元元表示,东北地区应尽快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和环境,加快建设各类孵化器,加快发展相关的中介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完整的链条,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企业。
“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完全由企业来承担风险还是比较困难的。”对此,包信和建议,各级政府应搭建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设置一定额度的转化基金,分担一部分企业科技创新风险,让科技创新成为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动力。
《中国科学报》 (2016-03-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