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集

【新文化报】在吉23位“两院”院士观察———在我省工作的院士们都分布在哪些科研领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09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姜会林                                    于吉红                                          安立佳             

 

  “公布了!可以正式恭喜姜会林老师了!我校第一个培养出的非聘任院士!作为您的学生!我骄傲!”7日下午2点19时,长春泰友曲艺社班主太荣剑在朋友圈内发了一条信息,5个“!”,可见他内心的激动。他说,他一直刷新网页,直到长春理工大学公众号推送了消息,他及时转载,并配发了上述的内容。

  除了姜会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安立佳2人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均为“60后”。至此,在吉工作的“两院”院士总数达到23人。

  这些院士都分布在哪些科研领域?来自哪里?昨日,新文化记者登录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官网及各所属单位官网,获取23位院士的信息,进行了梳理——

   姜会林

  姜会林,1945年出生,1964年到长春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2006年先后任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曾提出“用普通玻璃校正二级光谱”,据此设计的侦察卫星相机光学系统光谱象差为零,被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评价为“中国光学设计主要进展”之一,比英国的设计质量更好。他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二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并突破了“三维医用内窥镜”关键技术,研制出整机在医院使用,促进了微创伤手术发展,使我国成为少数研制出医用三维内窥镜的国家之一。

   于吉红

  于吉红,1967年1月出生,1985年至1995年,她在吉林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之路,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她曾这样解释自己研究的领域“分子筛”:“分子筛应用到石油工业中,简单说,就是大分子进去,在孔道里的活性中心裂解、催化,变成小的分子出去。”

  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男性有男性之美,女性有女性之美。美是一种追求,在于内涵,修养,气质,是一种多方面综合的考量。”

   安立佳

  安立佳,1964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和1992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他在高分子非线性流变学、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高分子共聚物微相分离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除了这些普通人看来艰深莫测的研究之外,安立佳和他的团队还致力于把研究变成人们身边的便利———他带领的团队利用先进技术,把玉米原料变为绿色塑料;根据他们团队研究成果生产的完全生物降解绿色食品塑料袋,已通过美国BPI认证,并实现万吨级规模产业化。

   背景

  我省人才战略“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人才战略,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不遗余力,也等来了开花结果。”昨日,有受访人士感慨,吉林省近两次当选“两院”院士人数之多,占到我省院士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昨日,新文化记者也了解到,吉林省十分重视高层次人才工作。诸如,在今年下发的《关于开展2015年吉林省高层次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凡在吉林省工作的院士(包括:“两院”,第三世界院士,俄罗斯院士)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每月发给每位“两院”院士政府特殊津贴2000元,第三世界院士每月每人2000元,俄罗斯院士每月每人1000元。

   一起来了解我省的院士们

  ■当选年份

  进入2000年以后,在我省工作的院士数量有了明显增长,最近两次增选贡献尤其之大,多达8人:今年当选3人,2013年则当选5人,为历年最多(“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院士性别

  我省23位“两院”院士中,有3位院士为女性,占总数的13%。三人均是中科院院士,分别为1997年当选的林学钰院士、2013年当选的杨秀荣院士、今年当选的于吉红院士。

  而在全国范围来看,中科院的女性院士比例为6%,工程院的女性院士比例为5%。今年新当选的女性院士包括9名中科院院士、3名工程院院士,数量、比例均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之最。

   ■院士年龄

  陈星旦院士在23位院士中年龄最高。他是我国著名应用光学专家,为我国光学事业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长春日报》2月16日在《市领导慰问在长院士》一文中描述:“陈星旦院士尽管已经88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每天按时上班,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

  从出生年代上看,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有10位,为最多。今年的增选院士中,我省终于有了“60后”院士。其中,于吉红院士生于1967年,只有48岁。放眼全国,新晋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年仅43岁。

   ■所属单位

  翻开吉林省“两院”院士名单,21人来自中央直属高校、科研机构或央企。其中,吉林大学和“中科院”系是院士的大户,它们共贡献了19位院士。

  其中,吉林大学贡献了10位院士,分别是徐如人、沈家骢、郭孔辉、宋玉泉、林学钰、邹广田、冯守华、任露泉、李元元和于吉红;这10人中,除郭孔辉和李元元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其余8人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值得注意的是,李元元院士为吉林大学校长。而在他之前,吉林大学还曾有两名校长被选为“两院”院士,分别为曾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有“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之称的唐敖庆;以及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研究的周其凤院士。

  “中科院”系的9位院士来自3家单位,分别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5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3人)和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人)。

   ■研究领域

  我省科研的强项是什么?从院士研究领域的分布上,或许我们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我省“两院”院士绝大部分分布在中科院“化学部”——高达9人,占据了我省院士人数的40%。而根据中科院官网的资料,化学部院士在此次增选后共有131人,我省院士占据了将近7%。

  《新文化报》2015年12月9日 记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