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集

【吉林日报】让大型仪器活起来——我省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综述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25    |    【放大】 【缩小】  |  【打印】 【关闭

  动辄数十万元的大型科研仪器,“养”在科研单位,多数时间在闲置;企业有实验需求,却只能花巨资去购买,造成了巨大浪费。

  如何才能让“沉睡”的科技创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公共服务条件建设。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

  在《实施意见》颁布之前,省政府就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省科技厅要会同有关部门与单位正式启动全省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在摸清我省现有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底数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全省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两个《意见》让这些大型科研仪器活了起来。

  共享共用引领科技创新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是指由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含补助)建立或购买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包括大型科学装置、科研仪器中心、科研仪器服务单元和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及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等。

  “把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项措施意义重大。”省科技厅条财处处长王宏告诉记者,此次改革,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向外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科研设施与仪器是国家所有、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源,具有公用性、稀缺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我省科研设施与仪器的数量、价值也快速增长。

  “如果能实现方便快捷的共享、共用,对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是一大利好。”王宏说,目前,我省医药健康产品、石油化工、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实验需求。

  科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仪器、大型高精度电子显微镜、特种检测仪器、超级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食品化工类分析设备……这些高精尖的仪器,可广泛应用于我省的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机械制造、食品安全、软件设计、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行业和领域。

  王宏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我省就开始探索和践行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委托应化所的老专家做实验,为企业提供服务。自2009年起,我省还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每年一查,方便“摸清家底”掌握存量,提高科技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

  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我省网络管理平台,准备将省内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和仪器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再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管理单位服务平台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最终形成一个跨部门、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服务平台体系。网络管理平台中,不但公开科研设施与仪器使用办法和使用情况,还将实时地提供在线服务。同时,探索建立用户引导机制,拟在现有省级科技专项资金中设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补贴资金,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委托分析测试的用户予以一定额度的资金补贴;管理单位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可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性原则收取材料消耗费和水、电等运行费,还可以根据人力成本收取服务费。

  节约资源避免资金浪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大科研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先行。近年来,我省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日前,记者来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和长春质谱中心,了解这里大型仪器的应用共享情况。中心主任刘志强介绍,近年来,中心50多台大型仪器利用率都比较高,部分机器采取“人休机器不停”的运作方式。这些仪器除了满足所内的实验需求外,还承担了面向社会共享职责,多次为敖东、修正等药企,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一汽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2013年、2014年共享率分别达到16.21%、21.61%,今年截至目前为20.1%,共享率逐年增加。

  虽然像长春光谱中心、质谱中心这些国家级大型技术平台的仪器在积极共享、充分利用,但是,目前,我省尚存在重复建设、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也存在部门化、单位化、课题化、个人化的问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

  “改革的难点在于统筹,体制机制的保障尤为重要。”王宏说。因此,我省强化了组织领导,建立了以省科技厅为牵头部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信息化厅、中科院长春分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为主要成员单位的联合评议会议机制,探索促进共享科技资源、共同发展的模式。

  联合评议会议将加强统筹协调,50万元以上的设备,按不同专业领域或仪器功能,打破单位界限管理;50万元以下的设备,管理单位自愿申报、行政主管部门择优纳入平台管理;通用科研仪器设备,集中集约管理;对于拟新建设施和新购置仪器,强化查重评议工作,并将开放方案纳入建设或购置计划。

  今年9月,省科技厅印发了《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若干意见>实施推进方案》,落实了任务分工。2015年,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2016年,将省内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数据信息纳入网站数据库;2017年,由联合评议会议进行评价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通过开放共享,使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逐渐得以解决。

  培养人才挖掘仪器潜能

  根据年度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5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526台,设备原值共计5.97亿元。这批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特种检测仪器、激光器、医学科研仪器、核仪器等15类,为我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大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让大型科研仪器物尽其用?只有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释放服务潜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挖掘出仪器更大的潜能。

  目前,我省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研究实验基地以及为实现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而组建的中试中心。

  “有些设备和仪器,技术更新得很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用,才能提高效率价值。”王宏说,“而且,多应用先进的设备仪器,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刘志强说,他们中心非常注重对技术支撑队伍的培养,不断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新功能和新用途,不断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和利用率。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一般都配备有简单的基础仪器,但对仪器的利用可能局限于某几个特定的基本测试功能,利用率不高。”刘志强介绍,有时,当企业或高校有特殊的实验要求和目的时,中心还会为其“量身定做”契合的实验方法,以满足具体需求;有时,还为其培训技术人员。就在前几天,他们刚刚为敖东集团、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技术人员做了培训。

  谈到培训的收获,来自敖东集团的技术人员表示,以前,一直觉得与这些昂贵的仪器有“冷冰冰”的距离感,总要小心翼翼地操作实验,这次来向实验达人们“取经”,学习了以前没有想到的功能、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法,对仪器的应用和维护也都得心应手了,感觉与仪器亲近了许多,回去后,他们一定努力把所学的技能全部运用于企业科研中。

  为鼓励各单位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若干意见》指出,科研仪器设备集中使用的单位,要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对在资源共享中表现优秀的技术与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和开放水平。要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薪酬、评价等政策。同时,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委托分析测试的用户予以一定额度的资金补贴;对积极承接社会委托任务的管理单位、机组和一线人员予以奖补。

  这一意见的实施,不仅使科研单位减少了设备支出,也使得其他单位原有设备物尽其用。将来,只要想搞科研,无论使用多么昂贵的设备仪器,只需要很少的费用就能解决问题,这对于科研单位来说,无疑是一个用之不竭的宝库。

  《吉林日报》2015年11月20日 记者 刘怀 董杰 通讯员 刘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