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2015年07月24日 记者:董杰 实习生:居恬恬
参观者在体验激光打印机的神奇与独特。记者董杰摄
载人航天工程搭载的航空梦,嫦娥探月工程实现的登月梦……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工程,承载着长春光机所科技人员的成果印记。
今年,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长春光机所创始人王大珩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光年。为了纪念大珩先生对中国光学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近日,长春光机所举办了系列活动,传承大师的学术与教育思想、向公众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光学知识。
感受光的神奇
7月4日至5日,长春光机所举办了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活动——长春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开放日,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在创新成果展示区的正中央,一件展品吸引了诸多关注,有的人围观议论,有的市民拿出手机拍照留影。这里展示的,就是“吉林1号”卫星一比一模型。
“这个虽然是模型,但是和真正的‘吉林1号’卫星的外观一模一样,这可是我们第一次面向公众展示这个卫星。”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卫星是高时间分辨率、全覆盖成像,重点针对海岸带、公路、铁路、河流等非沿轨长条带目标,实现一次过境成像。
刚刚跟“吉林1号”合影留念,10岁的段若楠小朋友就立即被另一个“神器”所吸引。“呀,快来看,变形金刚!”她大声招呼着爸爸妈妈。
细密的激光火花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变形金刚结构图跃然于金属卡片上,操作打印机的专业人员将卡片递给在一边等候的观众。围观群众不断增多,激光打印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幅画仅在几秒内就完成了。
“激光的精密程度很高,所以做这种程度的打印工作很简单,也几乎不会出现失误的情况,而且激光相对也安全。”说着,工作人员将手放到激光光线下,向大家证明,此激光不会灼伤皮肤。“其实,这样的激光对人体并没有什么伤害,这种实验一来让大家看到了激光打印机的功效,二来也让大家了解了激光的一些原理,而不是对激光抱着一种‘无法亲近’的心态。”
正读大三的周同学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些高科技“利器”,禁不住告诉记者,“以前,觉得这些高科技的东西离我很远,今天才发现,光的科学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好像离科学近了一步。”
“吉林1号”卫星模型、激光打印机、先进的照明设备、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开放日活动中,长春光机所向公众现场展示了诸多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让参观者真实触摸、切实感受到了光的神奇和科技的力量。同时,长春光机所还开放了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中科院院士王家骐、王立军分别作题为《传承文明发扬科学精神,不断创新建新功立大业》和《人类发明了激光,激光改变了世界》的科普报告,让参观者对光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传承光的力量
7月8日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们参观了王大珩纪念园,向王大珩先生的铜像敬献鲜花,以“光·改变世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如期举办。
王大珩的生前好友、单位同事、学生……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内部分与光学研究相关的高校、光机所、科协以及学会的院士、学者、科学工作者们,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大珩先生丰富卓越的人生、重温大珩先生的学术与教育思想。
“王大珩老先生的精神,凝练出来就是:爱岗敬业、科学务实、团结奉献、追求卓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深情地总结到,“长春光机所建于1952年,作为光学的摇篮,在王老的带领下,光机所为我国科学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大家热爱科学、热爱光学的兴趣。”
活动中,代表们参观了王大珩纪念园、中国光学科技馆、长春光机所实验室,还举办了“王大珩学术与教育思想暨国际光年学术研讨会”、纪念王大珩百年诞辰座谈会等活动。
研讨会上,贾平作了《在大珩精神的指引下拓域前行》的大会主题报告,回顾了王大珩先生对国家光学等科技事业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在科技英才培养方面的成就等。
“我们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深受王老精神的感染。”刚刚参加完悼念活动的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李瑾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个活动不但激励了她,而且能促进青年人继续传承王老的思想和精神,为国家的光学事业作贡献。
历经几十载风雨历练,昔日大珩先生组建的研究所、高校,以及他曾任职的机构单位,如今都已成为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长春光机所在以王大珩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余项“中国第一”;组建、援建了十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有23位在所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在王大珩先生学术与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几代光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光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