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 5月29日 科技版 记者:董杰 实习生: 郭婷
高端大气的重点实验室你参观过吗?围墙深处的神秘地带你探访过吗?
在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大家有机会走进科研部门,揭开重点实验室的神秘面纱,探析高科技实验的“真面目”。
为开放日活动做好“功课”
走进吉林大学,记者按宣传册上注明的地址找到“唐敖庆楼”,准备一睹重点实验室“芳容”。走进一楼大厅,刚要找楼内平面图,热情的志愿者便走上前,主动询问并指引记者七拐八拐地走到了开放点。
“今年的开放日活动,我们准备得比较充分。”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开放活动的负责人张景林向记者介绍,“开放日活动已经组织了好几年,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今年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征集讲座教授、征集话题、召集志愿者了。”
记者发现,张景林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打打印材料,上面有翔实的开放日日程安排、每天3场专家讲坛的题目、主讲人、联系方式,每个实验室的参观时间、讲解人……足足18场讲坛、20多名志愿者、近10名讲解员、多名负责老师,各种相关信息,一应俱全。
在实验室参观的出口处,还专门设立了留言簿,参观者可以在“科技活动周建议与意见留言薄”上畅所欲言,表达意见。
“希望可以在活动中增加一些科学研究方面的趣味性环节,这样可以提高群众接受度,有助于传播”,吉林大学彭晓媚同学,在留言薄上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了建议。
博导级教授为小学生“开课”
5月16日,在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开放首日,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大都是家长带着小朋友的“亲子团”,这给原本计划好的专家讲坛出了个“难题”。但是,这样也难不倒专家们。
“什么是3D打印技术?”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这是学术上的定义。“把你们的小手伸进去,一会,就可以打印出来一只一模一样的手……”面对这群稚气未脱的“门外汉”,孙洪波教授改变了演讲方式,举生活中的例子,拟日常化情景,声情并茂的为大家讲解起来,孩子们兴趣盎然、掌声连连。
“医学成像技术、红外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报告同样受到社会群众的极大欢迎。
王一丁教授用“探测瓦斯”来解释红外技术应用,一位10岁的小男孩勇敢地举起手,说:“老师,煤矿中瓦斯浓度的上限是多少?”王教授解答了男孩的问题并表扬他认真听讲,懂得触类旁通。
“在发达国家,科技场馆、科普实验室比较密集,而中国相对较少,我们希望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科普尽一份力。”谈到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洪波感触颇丰,“实验室开放活动无论对校内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帮助。老师可以通过活动改变教学方式、提炼思想、提升教学技能;学生可以在给市民讲解中转换思路,加深科研理解。”
谈到今天给孩子们讲课的经历,孙洪波笑着说,“也许,几十年后,他们之中会产生几名科学家呢!”提高公民素质该从孩子抓起,开放的实验室可以使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也培养科学兴趣。
与此同时,为配合全省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6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展馆、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馆和人工湖、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星象馆、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长春大学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室、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省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省内诸多的科技场馆、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分别向公众开放,方便市民更多地了解科普知识,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